《分享易经点滴》一书部分精华内容 作者:不详
引 言
第一篇 易经入门
一、易经研究的现状
二、易经是部什么书
1 是天书,不是占书
2 是科教,不是空套
3 是白话,不是文言
4 是谜语,不是直说
5 是自然科学,不是哲学
6 是科普,不是迷信
三、易经为什么难解
四、易经的内容是什么
五、为什么称易经
六、周文王撰易经的目的是什么
七、解易经的方法在那里
1 首先剥去占筮的外衣
2 用听觉解易经
3 报变猜谜
八、解易经须要那些基础知识
1 天文
2 数学
3 天文音律
4 历法
5 地球物理
6 五位一体的数模,六十四卦
7 俚语、语音
8 谜语、谜格
9 期轮计余与律龙测闰
10 占筮游戏
第二篇 易经真解
第三篇 华夏文明的根冠
一 对宇宙的整体认识
二 对民俗观念的影响
三 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四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五 对思想领域的影响
六 对医学的影响
七 对宗教的影响
1 禅宗故事,菩提树,扶桑树
2 般若 波罗密多心经
3 佛家禁欲与四大皆空
八 对命名文化的影响
九 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说起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四大发明尽人皆知。四大发明在人类科技史上固然占有重要位置,然而比起易经对宇宙的整体系统认识来其科学价值只能算是雕虫小技。易经则是三千年前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的庞大科学体系。时至今日易经中的历法仍然远比现在全世界通用的历法先进得多,精确得多。修正四分历实际上是三千年前中国淘汰废止不用的历法,又在近代传入中国。
历法是综合科学,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没有对宇宙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没有精密的仪器武装起来的观测手段,就不能测定出高精度的历法。
三千年前中国人对宇宙认识到什么层次,把握到何种精度,用什么技术测定出无与伦比当今未及的最优越的历法,历法的历制,测历的操作程序,测历仪的构造、名称、材料,制作方法、物理学原理、运行数理,易经均作了详实记录。
三千年前的中国是个什么样子?
综合科学技术:
有遍及全国的光通讯网络,(不是光纤通讯)有大地测量技术,与天宇测量技术。
以这两项技术为基础,可编制全国的云图,进行天气预报。编制水系全流域的流量图进行水位、洪水预报。天文计算可进行日食预报与流星雨预报。地震监测技术优于与现在,可进行地震预报。有计划生育技术,男、女均可节育而不是绝育。
文房四宝,有宣纸、徽墨、翰笔。
交响乐团普及乡里,用的是五线乐谱,国家交响乐团,逢九在黄鹤楼定时演出,九月九日举行全国音乐盛会。
市场经济:
资金流动、借贷、集资、打官司、公证、请律师是百姓的身边常事。
拉动经济增长,超前消费,加大投入国举民债,民举国债,平平常常。
税收,调控,审计,打击腐败,一样不缺。大宗国际贸易,商检、索赔,应有尽有。
市场经济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与解决的办法易经均做了详尽的记录,是贸易经。
用信息化带动产业化。开拓培育市场,名牌优质战略,占领市场。培养未来产业,瞄准前瞻市场。等经济战略问题,易经都做了全面详尽的阐述。
百姓们普遍有钱投资工商业。说明有的是余钱剩米,生活水平绝对不会低于小康。
科学、文化、普及,天文、历法、音律、气象、水文、地震、数学、编成民俗谜语、猜着玩。百姓们不懂不熟悉的事,怎么能编谜语呢。显然这些综合科学,那时是百姓们的常识。
许多人说读易经,读不进,太深奥,不知说什么。这是被人引错了路,迷失了方向。
解易的书很多,但都抠错了码子。把易经当成古文言解,越解离题越远。其实易经根本不沾文言文的边,是大白话,大土话,大俗话,大粗话,是南方百姓土里土气甚至是俗不可奈的话。是给扫盲班毕业生、种田的泥腿子、养猪的猪倌们听的科普读物。告诉咱们如何选育良种,如何防治猪瘟,如何爱护配偶,如何少生娃娃,如何搞多种经营,发大财的致富经,优生优育经。投资要公证,打官司要找律师的法律常识。
只要能将易经里字的字音读出来,就可解易,用易了。读给自己听,不管这些字句是什么意思,自己听成什么意思,就是什么意思。比如说,易经中写了乾卦这两个字,你一听,就听成牵挂,这就对了。你心理牵挂着养猪,下面的字是乾、元、亨、利、贞。你就会听成牵、圆、哼、利、蒸。文王就告诉你了,你想着早点牵头圆圆胖胖,哼叫有力的肥猪去卖了,你就得多给它喂熟食。接着往下听,全是养猪的学问,一直听到最后说你养猪中了状元,“见群龙无首级”。上市的猪中,唯独你的猪等级最高。你卖了最高的价钱。
易经就是这么学,这么用,就这么容易,不然就不能叫易经。孔子说:“易之为书(俗),不可远也”全是说的百姓身边事。
当然易经也不就是这么简单。如果你是一个企业家,你的听法就变了,你能听出战略经济学来。我是搞综合自然科学的,我能听出文王在说云图的编制方法来。
分解易经很容易,通解易经又很难,因为它涉及的知识面太宽太广。这是易经的构思艺术,庄稼汉用它不觉深,博士用它不觉浅。她适用于各种知识层面,也包括所有行业,所有科学领域。
易经是三千年前华夏文明全书,是中国文化、科技、经济、思想、军事、政治的总根。
易经语言独具特色,风趣幽默,蕴味无穷。听易经如听相声,一会令人捧腹,一会又使人忍俊不禁。俯仰皆文章,正反是哲理。上说日月经天,宇宙物理场;下说,娶媳妇、生娃娃、打孩子。文说格物,致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俗说,撒尿、放屁、上厕所。侃天文、侃地理、侃鸡毛蒜皮,侃数、理、化;文、史、哲;天、地、生;音、美、体。从侃山中取乐,在神侃中求知。侃出个通古博今,学贯中西,腰缠万贯,头脑灵活,逍遥、潇洒,健康飘逸的神仙体。
凡是入了易经门的,没有一个不是爱不释手。孔子中年得易经一部,相见恨晚,激动的说:借给我数年寿命,学他五十年,可无大过矣。易经一书可伴人一生,终生受益,百听不厌,越听越深,越听越新。是万千聪明孔构筑,是人生智慧的源泉。
第一篇 易经入门
由于当今专业分工太细,使得任何一个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或是专家学者的知识储备解易经都不够用。不具备解易的基本基础知识入不了易经的门,解的再明白再通俗仍然不知所云何物。
十五年前我读易经也如读天书,只好暂时搁置,花力气研究图数易。一个问题也不放过,一个疑点也不放过,一研就研了十二年,解别人从未解过的题,解完河图解洛书,解完洛书解六十甲子纳音歌,直到把十二律吕画出二进制对数曲线图,从图上直接看到天文音律的三分损一数理原理时才豁然贯通了音律测历。搞清了音律测历再回头来读文字易经才发现易经原是非常浅显的谜语总共四百五十条谜语。
事情并不顺利,按着现在全世界通用的历法解了一稿之后发现矛盾很多不能自圆其说,此时才知道易经中的历法不是现今全世界通用的历法,而是另一种更先进更科学的历法。按照这种历法去解到处皆通。
找到了门径路很窄,易经结构严紧,一处漏解全经皆迷,一处误解全经皆错,要想做到不自相矛盾就必须做到一处不漏一处不错。我献给读者的这是第八稿。因为发现一处前后相抵触就得全部从头来。这个稿子肯定还有遗漏但大的错位不会再有了。入了门,掌握了方法读者自己也会解,我希望看到比这第八稿更好的稿子。
学会了解易经的方法就不只限于会解易经。全部的古典文学在你眼里会发生质的变化。你会看到一个华夏文明的整体殿堂。世界文明的整体构架。将你全部的知识储备,交织成统一的整体,使你的思维进入全新的层次。将你现有的知识储备由分子级上升为中子级。用几何级数拓展你知识的应用范围,发挥出无限的创新能力。你将俯视现代科学技术而再不是仰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美国思相家爱默生的名言:“财富不是人类富有的象征,人类的富有在于与自然发生最原始的接触与交往。”
与自然发生最原始的接触与交往的途径在那里?
答案在本书之中。在比刀耕火种还要早的年代中国人就在应用二进制,认识了银河系,也认识了人类自己,建立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一 易经研究的现状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易经的研究由禁区变成了开放区。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先后召开了两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一九八四年在武汉东湖,论文汇编称《周易纵横绿》;一九八七年在山东济南,论文汇编称《大易集成》。这两部论文集共收入论文47+41=88篇,大体代表了易经研究的现状。
纵观这两部论文集可笼统的这样说:涉及图数易的论文着重于自然科学的多,倾向于占筮的少,争议不大。涉及文字易的争议较大,一般认为易经是哲学,另一部分诊断是占筮。
从论文作者的知识群落看:从事自然科学的人在易经中找自然科学,从事人文科学的人在易经中找人文科学。在人文科学群落中大部分找哲学,少数人找巫术,似乎有个自然形成的群落分工,如孔子说“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群落的自然分工也便出现了知识群落的错位,在易经中找数、理、化;天、地、生不错位,首先在易经中找文、史、哲则是个极大的错位。找占筮更是离谱,易经从图数到文字是百分之一百的自然科学,绝少直陈的人文科学。与占筮无涉,普且多处嘲讽占筮。
人文学家不通易经这一现状与历史恰好相反。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思想家个个都是易经通。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红楼梦》。
易经中不是没有人文科学,人文科学在易经中是处在第二位的。贯穿易经的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在自然科学后,在自然科学之上。自然科学是易经的基础,人文科学是上层建筑。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宇宙观,与史学观。
二 易经是部什么书
1 是天书不是占书
易经全书讲的是天文和历法,占筮只当做调侃的对象才提及。及乎每句话都是在讲音律测历及相关的天文观测,天文音律学和数学,有极少的章节谈到生命科学和地球物理学。我说不是占书是说易经不是占卜的书。就严格的科学定义而言易经可称为占书,这个占字不是占筮的占,只能做测量解。现代测量学测地图,安放仪器的点称占点,占就是测量,不过易经重点不是测地图,而是测天图和历法。说易经是占筮的书,并说学了易经会算卦就离了天文音律的谱,还没有入易经的门。
天文音律这个辞比较生疏,读者不用找注释,也不用去翻辞典,参考书,找不到的。就是学声乐专业的人也是一知半解,这门学问太古老了,它的系统讲解除了易经中记载外别的书上没有。本书将用专篇章节系统详细介绍,本章只说是什么,不讲为什么。
2 是科教不是空套
易经是一部完整系统的天文法历教科书,内容非常具体。由于物质世界的旁通性,对立统一的普遍性在量的数模上也可贯通,所以图数易成了宇宙(宏观与微观)数理模型,可包罗众多科学领域。如果说它是空套,则这个空不是俗常观念的空,而是佛家的空,佛之空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什么都有,透过万象森罗的差异性,看到共通性。
文字易经与图数易不同,专属性很强。易经的文辞是白底格谜语,存在多解性,但通篇一解的谜底只有一个,及乎没有灵活变更的余地。科学教科书,不允许模棱两可,涉及沟通全社会步调的历法更是开不得玩笑。
在颐卦起头文王便说:“观易,至求扣时”。解易经一定要扣住制历和授时,扣不住时间课题就理解错位了,便被文王设置的迷障拒之于易经门外。
3 是白话不是文言
说起易经易学界公认是博大精深,就易经所涉及的科学门类而言可以这样说。就易经的文字而言这样说就错了。解不开就说它太深,有推卸责任之嫌。
易经的文字极浅近通俗,不是文言是大白话,还不是书百语的白话,是大土话、方言、俚语,少数是北方土话大部分是南方土话。一直土到有语音无文字(只能用同音借字)字典里找不到的字音为止。可以说是土的掉碴,俗不可奈,用撒尿和放屁这等字眼去进行测历方法的通俗解释。
土俗到如此地步为什么那么难懂呢?
4 是谜语不是直说
易经中的话大多数是谜语,基本是白底格的。印在纸上的是谜面,说什事全无意义。它只给我们提供语音信息,这是猜白底格谜语的规则。真正要说的话在谜底之中,用同音别字去替代谜面上的关键字,谜底就出来了,就这么简单。方法简单,但对猜谜人的知识储备要求则极高。
5 是自然科学,不是哲学
易经是硬科学不是软科学,每字每句都有实实在在的物或相,至解只有一解,开玩笑可以多解但不能通解。若开玩笑多处可解成酒、肉、蒸、鸡(谜面是九、六、贞、吉),通解则到处通不过。构思奇妙;结构严紧。
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分水岭在于思维方式,哲学是抽象思维,自然科学是具象思维。易经无一处抽象思维,故绝不是哲学。孔子解易的话看起来象是哲学,实际上是没有解开孔子的话。孔子用易经的谜语解易经的谜语,解开易经之后,再去看孔子的话,意思就全变了,不再具有哲学意义,仍然是自然科学。如同易经的话初看像占卜之辞,解开之后就再也见不到占卜的影子。
但易经由自然科学向人文科学升华的趋向是明显的,只是人文科学不是易经的主体。做单卦人文解可通,贯通全书则不能。
6 是科普不是迷信
占筮与占卜不是一码事,不能一锅煮。求神问卜,看龟甲裂文定吉凶这是卜。筮是一种玩筮草的数学游戏,撞运气类似打牌,起卦也如同起牌,占卜是迷信,占筮之初不具有迷信色彩,就如同今人闲来无事用模克牌算命消磨时光一样,只是好玩,实际没有人真的去信它。用这套把戏挣钱混饭吃是后来的事。
易经是普及天文、历法的科学普及读物,要求通俗,贴近百姓生活,必须具备百姓喜闻乐见之形式,占筮是当时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文王选中了这个切入点将科普教学披上了占筮的外衣以引起百姓的兴趣。又怕产生副作用,在书中接连两次强调要剥去这个外衣。
科普读物读起来很枯燥乏味。易经中讲述的事若用直说三千字足够了。为了增加玩味性,文王用六十四卦做目录序,从六十四个侧面,三百八十四个层面上详细讲解,音律测历,共制了450条像卜辞的谜语。猜出这些谜条,易经中讲的天文、历法便可终生不忘。易经是个完整系统的无神论宇宙观,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普通百姓具备了这个宇宙观,一切迷信便无市场,这是一种无形的但却是巨大的潜在生产力。
因为迷信将人们的活动引向误区,危害社会。科学才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坦途。
三 易经为什么难解
占筮外衣,谜语屏障,这些都不是易经难解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易经中所说的事物人们不熟悉,可以说未曾所见亦未曾所闻。知识储备未曾到达的领域思维活动也不可能到达。
易经全书讲用一种称做龙的测历法的仪器测定历法,龙是一种乐器就是天文音律筝,筝弦自鸣报出历法,依椐筝鸣修正历法。即老子所说的“弦之又弦,众妙之门”。
易经句句说弦,字字说弦,说的天文音律筝的筝弦。天文筝不用人弹凑,随着地球自身能量的梯度变化地球自身能幅射一种声频波,历筝的筝弦与此种声频波产生共鸣,自动隆隆作响报出当年的历法是365天,还是366天,即是平年,还是闰年。
还有一难也是最难:易经是天文、数学、音律、历法,四维一体的严密结构系统,一个领域知识不到位便不能对易经进行通解。读懂易经知道它在说什么,到这一步不太难,可以说历代的文学家都做到了,很难找到一部古典文学作品是与易经无涉的书。书名、作者的笔名,书中主要人物的名字,主要故事的结构构思全部从易经中演释出来,无一例外。直到最晚问世的《红楼梦》和《儒林外史》。
这是古代研易过程中出现的知识群落错位,与现今的错位正好相反。所有的文学家都听懂了易经,汉代以后的全部易学家,(程颐、程颢、朱熹除外)没有一个是入了易学门的。
易经的结构十分严紧,做人文解可单卦对卦说一个问题,这不难。做天文解,则一处漏解全经皆迷,一外误解全经皆错。一个角落的知识储备不到位,便休想通解易经。
所以易经问世之后,三千年来,没有一位做通解易经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
孔子用谜语解谜语。老子、庄子用谜语写易经的续篇,屈原用易经谜语写诗歌。孔子说“聪捕明也”老子要人们竖起耳朵听。庄子告诉人们用南方土话听,《南华经》。文王说“扬于王听”,可是易学家硬是不听。易经是用白底格的谜语写成的错白字经。只有用听才能解开易经。
非要把易经当成古文言,在那里训诂诠释,瞎折腾,从汉至今折腾了两千三百年,解易经的书汗牛充栋,有价值的了了无几。
将科学当成迷信解,将自然科学当成哲学解,解的越深错位也就越大。解的越是白话化解经的人和读者便越理解越糊涂,最后剩下许多问题,到底也不知易经在说些什么。
四 易经的内容是什么
是天文观测、音律测历、制历授时。解决这些课题的基本知识是天文学和数学。
地球自转又公转,两者的周期不是整倍数关系。制历授时的基本时间单位是一整天,年的时间间隔被天的时间间隔分割365整份之后,还剩一个尾巴,长度是5小时48分46秒,合0.2422日。这个尾巴是最难伺候的主,把它伺候周到了就能保障历法的长期准确无误,一步不到位历法就出乱子。而要把它伺候周到非是一件易事,说难真是难,说不难也不难,早在三千年前中国人发明了一种自动伺候它的仪器,便是称做龙的筝,把复杂的事情变成简易,而且又能把这个捣蛋鬼伺候的周到又周到这便是周易经。
中国古代的司天部门机构庞大,管的科技范围很宽广,除管天文、历法外还管气象、水文、地质、地震、采矿、冶金、通讯、大地测量,等等。基础科学,综合科学它全都管到了。涉及百姓日常生活与生产的技术它也管,种田、养猪、计划生育、避孕、幼儿养育也全都管到。相当于国家的科学院。易经就是记录这众多科学领域的百科全书,无所不至,无所不包,就是《论语》、《中庸》、《大学》,三篇儒学经典所涉及的全部知识领域,周普备致,一科不漏。
说起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全世界公认的只有“四大发明”,其实这些东西只不过是中国综合科学技术的凤毛麟角,一鳞半爪,雕虫小技而已,它们是服务于综合科技的技术手段与器材,代表了不综合科技的全貌。
易经记录下来的中国综合科技有数字通讯(原始光通讯)、大地测量、云图编制、气象预报、地震监测与预报、日食预报、流星雨预报、彗星预报、黑子预报。
这些辉煌的综合科学技术产生的基础是基础科学:天文、数学、地质、生物、天体物理,等学科,这一切易经也记述完备。
天文学已经掌握了太阳黑子活动的形态,与规律性周期。已经认识了宇宙中黑洞的本质,彗星的本质。天体的引力场;辐射场。
数学:有二进制、代数、几何、微分、积分、对数。
地质学有:岩石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地史学、大地构造学、矿床学。
古生物学,已经认识到了人类的起源。
音律学已经发展到了五线谱,七调式,十二平均声阶并且普及乡里。
在这全方位的基础科学到位的基础上,完成了中国人对宇宙完整系统;深透的认识。
物质不灭;能量守恒;质能互换,天体的生成史与演化史,人类的诞生史,社会的变迁史,殊途同归的经济政治机制原理。这便是易经的宇宙观:放置四海而皆准,用之古今而不弯的无神论与维民史观。
认识宇宙不是目的,目的是得天助,防天害;发展生产力,由自然的奴隶,受自然驱使,变为自然的主人,将人类的命运操在人类手中。即孔子所说“致天命而用之”。这就是易经在自然面前,积极主动的处世观。
人类的社会存在造就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驾驭社会是驾驭自然的第一步。改变自然的物质活动,产生思想,思想又促进实践活动的深入与升级,这就产生了自然科学,人类的科学实践是在社会中实现的,社会存在着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学问就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归宿是为民造福,人文科学的归宿是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创造物质基础与精神支柱。这便是易经的安邦兴国大道。
易经将人的认识由浅入深层层剥开,井然有序的由身边事,逐步拓展到整个宇宙乃及全社会,提出一整套系统全方位的改革方案,直到用人民战争实现革命变革。同时又主张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
易经中有系统的军事科学,详细论述了后勤保障,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易经中有系统的道德教化程序,主张从幼童开始。还剖析了道德教化疏漏造成的社会恶果。
全方位,多层次的展现了三千年前华夏整体文明社会历史的生动画卷。
雕塑艺术,戏曲艺术,相声艺术,交响乐、书法艺术,都有系统论述与生动的描绘。
三千年前中国是什么样子?人民过什么样的生活?百姓的智慧达到什么水准?什么叫小康?易经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六十四集电视剧。
五 为什么称《易经》
经字是俚语,它的原意是弦乐器的弦,经是名词,也是量词,一根弦称为一道经。
中国人发明了一种利用地球微弱的辐射声频波,则定历法的仪器,称做龙,龙是一种乐器,又称为历筝。历筝的构造是一面大牛皮鼓,鼓梆用株木制成,鼓面有六道经弦,弦由丝绦做成。它能与地球辐射声波发生同频共震,自动隆隆作响,测出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
地球在不同的位置,辐射不同的声频。
每日一柱筝,共计369柱,组成测历仪的长龙。闰年才366天,为什么多了三柱呢?因为平年有岁余(0.2422天)未入历法,三个平年有三个岁余叠加,一个岁余,两个岁余,三个岁余,各有不同的声级历筝报出,一个也不能少,所以又加了三柱,共计366个整日声级与三个小日声级。
六道轮回,每天有一柱筝唱单音阶的曲子报日期,这是易经的第一层含意:天天换经。即孔子所说“曲成万务日不遗”。
三个小日声级捕捉岁岁,年年升级,这是易经的第二层意思,因年换经。
易经的第三层含意:一个和尚一本经。和尚是白底格谜语,谜底是和常:平均岁余0.2422天是个常数,闰年是四个岁余之和0.2422×4=0.9688天接近整日便置闰。报闰的声阶称元级,天文历将第366天,放在一年的末尾,授时历则放在闰年的第一天,所以称为元旦。放在末尾便是除夕,置闰则除余,平年积累的岁余在置闰时便被除掉。一个置闰周期龙的尾声四级轮流一次。等于诵了一本经。
四年闰周期不可久用,因为每置一个四年闰,历法便多用天文0.0312天。
1-0.2422×4=1-0.9688=0.0312天
由于历法的超支,到了第八闰周期的第四年,元级便不再报闰。因为天文筝的哼唱与地球的运行完全同步,不理会人为的硬性划分,和死板的数理计算,易经称这一原则为“实授期幅”。岁余积了多少?当不当置闰由历筝说了算数。
为什么第八闰四年不能完成,要等到五年才能完呢?
七个四年闰的历法超支量:即历余0.0312×7=0.2184日。
这个时间量接近了岁余。
五年闰周期共用五个岁余。
0.2422×5=1.211日
这个时间量比整日大0.211天,整日在天文学中称平均太阳日。五个岁余之和,比平均太阳日大,易经中说“五日为余大均”。就是指的1.211日。
岁余是历法对天体运行时间的节余,历余是历法对天体运行时间的超支。
超支冲销节余:
1.211-0.2184=0.9926日
所以五年闰很实在,误差在千分位。33年8闰完成全部历法,这是易经中的历法。这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历法。
1-0.9926=0.0074天
1÷0.0074=135.135135
一天的时间是五年闰误差的135.135135倍。135.135135……×33年=4459.4592年
用33年八闰的历法,历法超支一日须经历4459年。现在全世界通用的历法是三千年历法超支0.9天。历法超支就滞后于天体运行。
三十三年八闰的历法,易经也不主张长期用,而是主张年年实测。以实测为凭,计算只能服从实测不可改变实测。
这是易经的第四层意思。时过经迁:历法超支是时过。四年报闰改五年报闰是经迁。
元声级和它的三个附级的功用是将岁余小日包成大日,报出来,通知置闰。它们的功能便是:裼、赐、剔。
裼是婴儿的襁褓,赐是授予,剔是剔除。将岁余包养成大白,赐于授时历一天,置闰的同时,岁余便被剔除。岁余不可久留,留上六十年历法的误差是一个节气,这种历法还有什么用,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连饭都没得吃的了。所以易经反复强调无咎,咎是罪责,做一般工作出了差错影响的是局部,制历授时出了偏差,整个社会都不得安宁,岂不是等于犯罪吗。
所以易字是裼、赐、剔、惕的半边字同时包括这四种意义。
古人解易有三意:简易变易和不易。简易、变易都对,不易就离谱。宇宙之中不存在不变易的事物,太阳有生也有灭,地球自转的速度在减慢,泥盆纪(前3亿5千万年——4亿年),地球年是400天,六千五佰万年前,地球年是376天。
潮汐每天消耗着地球自转的能量。月亮想叫地球转的和它一样慢。天上飞来一大块陨石,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推一把,地球就转的快点;反方向顶一把哩?地球又得慢点转。所以天文观测,制历授时不可能一劳永逸,是个永无止境的无底洞。
道路很漫长,工作并不艰苦,只要有耐心听历筝单调的哼唱就行。原理很深奥,操作很简单,测历工作是历筝自动完成的,人只须做监听即可。当然筝的音阶要依椐天文观测来校正。
六 周文王作易经的动机是什么
警戒世人,破除迷信,普及科学宇宙观。算卦的骗点钱事小,对人的宇宙观进行误导,则贻误人的终生。全社会存在迷信则会降低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因而误国。
深谋远虑,图大业的周文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百姓的意识形态。这是兴邦立国大事业的基础。百姓具备了科学宇宙观,就不会被异端邪说所愚惑。这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潜在生产力。
井卦九三爻辞谜底:
酒讪、警解不实, 为我心恻,可用讥扬明,甭受欺负。
这话很不恭敬,相当粗俗。
“酒讪”,讪是个借音字,意不同字典。北方俚语管那种不着边际神吹的人,说在那里讪哨,周文说算卦的是多灌了点黄汤在那里讪哨。
“警解不实”他的警告的话和对卦的解解(南音说谢改)没有一句是实在的。
“为我心恻” 我真同情那问卦的人。“可用讥扬明”可用讥讽之辞把骗局挑明。
“甭受欺负”(甭bíng 北方俚语别)别受骗上当。
在南方语中,井与警不是分音的。
文王的谜语非规范的白底格,不但同音另字可替代,同韵别字也可以替代,所以猜起来相当容易。
井卦一语双扣,还有历法扣,在解经的正文中去解。
这样明明白白的话,两千五百年来的“易学家”们就是听不出来。因为从根本上就不知用听解易这一说。华夏文化是一个整体系统,把她肢解来研究,当然只能是白白的浪费时间、精力和笔墨纸砚而一无所获。还硬要说易经是占卜的书,真是天大的冤、假、错,案。文王做易五百五十年后,孔子、老子听的明明白白。七百年后的屈原、庄周听的明明白白。再往后的陈寿、罗贯中、吴承恩、施耐庵、曹雪芹、吴敬梓、蒲松龄等全部听明白了易经,其中对无神论发挥最酣畅淋漓的要算是吴承恩和蒲松龄。神仙鬼怪被他们放在笔头上想怎么戏耍就怎么戏耍,这粗的胆子就是易经给他们的。
周文王姬昌,封号西伯是纣王统治下的一个小侯王。因思想开明,反对纣王的暴政而得咎,被纣王羁押在羑里做人质,他的封地由他儿子姬发经管。周文王失去了自由是他的不幸也是他的大幸。这使他有了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做学问,不然再高的天赋也完不成易经这部科学巨著。因为它涉及的科学门类太广太博。百姓忙食务,商贾忙商务,国君大臣忙政务。凡忙这三务者均无时间去深究天文和历法。
远离封地做人质的环境,对于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说来,不能做别的事,唯一可做的事就是为兴邦立国,准备思想武装。但又不能直接宣传革命,在这种特殊环境中,便产生了易经的特殊文体:像是卜辞的谜语。猜想负责监视周文王的官员不反对姬昌玩占筮游戏。
文王的羁押地称羑里,羑字上部是羊字,下部是久字,与大壮卦六五爻辞谜底可对照,“入五,上羊宇易,无悔”。四年闰加上五年闰的历法一直用到春分点移出白羊座,勿须悔改。羑里天文授时台预见到了春分点移出白羊座去,是不久的将来事。
黄道十二宫每宫30°30×50=1500年春分点每50年沿黄道西移一度。一千五百年对人类历史而言算久,对地球史而言为暂。故尔说久也久,说不久也不久。
通篇易经是对天文授时台工作的详实记录,最大可能是文王在被羁押期间就直接从事天文观测和制历授时工作,因为局外人很难或根本不可能完成如此完整详细的制历授时多方位学科的,从原理到操作的应用科学巨著。在坤卦六三爻中文王说:“回从王事,无城有钟”。就是说他脱离政务,只管天务。
纣王执政之初,不是一个昏君,商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均有较昌盛的发展,为易经的诞生奠定了科学文化背景。书写材料纸、笔已问世,姬昌不具备用竹简著易经的经济基础。说学富五车是指竹简书,不可信,就周文王,孔子,老子的知识储备,五车竹简书是烫不完的。单是一部易经就有一车汗青,孔子游列国把易经带着研读,岂不挤了他和弟子们的行李空间。所以造纸技术的问世时间定在公元105年蔡伦对造纸术进行原料和工艺流程的创新是不合适的。纸张的问世应在公元前十一世纪之前。到周文王作易时,已经有了多层纸(丛纸)。
文王作易经,在制天文历法谜语时所用的谜面记述了大量的当时科学技术,如采矿、酿造、制革、水文观测和地震预报,交通、通讯等。是文王有意写他那个时代的科技百科全书。易经给我们的实况是通解易经的只有天文、历法、音律测历。别的科学技术都是些以某一卦自成小系统的段落。构不成全经系统。直观感觉是编制天文、历法、音律测历谜语系统是主要的目的所在,涉及别的科技门类具有依据须要的附带性。本书解易经只解主系统,附带系统留给读者去玩味,我只做突出的重点解。
七 解易经的方法在那里?
在易经里。
1 首先剥去占筮的外衣
剥卦:初六,剥牀以足,蔑贞凶。
六二,剥牀以辨,蔑贞凶。
谜底:剥牀移足灭贞凶。
牀是媾架听成构架,剥牀是打乱谜面的句式结构重新组句,移足是句未尾的断语不能要,凡是贞凶两字一定要替换掉,将贞凶两字坚决消灭。
剥牀以足是讲字的结构。文王用拆字格谜,有的字多给了半边或半截,要将多余的偏旁或字基剥除。如坎卦上六:系用徽纆……纆字的绞丝边是多余的,就是说徽墨。中国最考究的墨,用它带出丛纸就是宣纸(多层纸、丛纸或重纸)。有意附带完成这一科技记录。
有的字少给了半边或半截,要给它填够比如贞字加人旁就成了侦字。攸字加心底就成了悠字。
入日,剥牀以辨灭贞凶。
六二用南方语可说成入日。入日便深入到了易经的本意,易经的话全是说的小日入成大日,大日加入授时历置闰年。剥牀以辨的意思是谜面上的文字大多无实际意义不要去管它,只用它的语音符号辨别它的真实含义,往大日、小日方面去猜。灭贞凶是说易经的原意在征积小日成大日,置闰修历,完成这个任务的仪器是历筝,谜面的贞凶是谜底的筝修或侦修。第366柱筝报闰是侦修。贞凶两字一消灭,再看易经便全没有了占卜的色彩。
2 用听觉解易经
夬卦卦辞: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谜底:决,扬于王听,符号有利告自疑,补历即融,利有悠往。
夬是决字的半边字,音乖,是射箭时套在拉弓弦的手指上的护套,又是箭离弦的像声辞,意思是置闰由弦决。半边字要以足添够加两点水成决字,即决断谜底的诀窍。
“扬于王听”谜面说扬听成王就不错。易经谜语的白底格是政策宽松的白底格,同音字可替代。同韵字也可替代。谜面写的王明可猜成扬明。
“符号有利告自疑”利用谜面上给的语音符号解除自己的猜疑,不必过问谜面的语意。
“补历即融”往置闰修历上去猜,即刻贯通。
“利有悠往”。学会用听解易经便可将易经通解,更可解开全部的华夏文明。
用听解易还有一个要注意的事项是用南方土话听。这一点文王在乾卦有所暗示:“初九,潜龙勿用”。可听成吴语:除酒,劝侬无用。表示易经的谜语用南方语音。直接了当的说明这个门道的是庄周,他的书名称《南华经》。文王在旅卦中说易经是用九头鸟(湖北佬)的语言写的。
听南方俚语说什么?易经直接讲天文历法,讲音律测历,讲历筝唱什么曲子。天文音律自然就是万曲之源。孔子说:“曲成万务日不遗”(谜面是曲成万物而不遗)三吕大夫的笔名就成了屈原(谜底是曲源,离骚便是离索,即测量历法偏离量的历筝的筝弦)。
入慢慢期修元稀。吾将上下日求索。引余码于喊池稀,总余配和扶伤,折若募以拂日稀,瞭霄遥以镶羊
这是破解出的谜底,书中有详解。
屈原约公前340—278年,此时的春分点在白羊座,故说镶羊。
用听觉解易经孔子领会到了。他对噬嗑卦上九的解是:象曰,何校灭耳、聪不明也。
孔子治学很谨慎,不直解易经,而是用易经中的谜语解易经中的谜语。这样可少担责任又可保留易经的玩味性。
“象曰”即象是说。“何校灭耳”即合校灭日,岁余造成的历法偏离只能合起来校正。消灭岁余只能通过往历法中加日即置闰。“聪不明也”即是聪补明也,是说易经中的话只能靠听觉才能明白,靠视觉不能明白。
孔子,公元前551-497年,活了七十三个年头,在当时算长寿,周游列国得到一部易经如获至宝,感慨的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无大过矣”多数人认为这是孔子与易经相见恨晚。这其实是个谜语,大过是易经中的一卦。孔子解大过卦解的最透彻,大过卦无综卦只有错卦(综卦是两个卦互为上下颠倒的象),大过卦翻个跟头还是它自己,不发生象变无大过即否定大过的卦是它的错卦颐卦颐养天年之颐,颐是谜面,谜底是易,孔子这话的意思是学了易经可以使人长寿,果真增加了他数年寿命。不是说五十知天命少犯错误。
老子是孔子同时代的人《道德经》是易经的续篇,多数是谜语。他是周王室的图书馆馆长,学易的条件比孔子优越的多,这是老子可续经的先决条件。他为了强调解易经,解道德经用听为自己趣了三个笔名:老子,李耳,字聃。
老子,来自大过卦“大过动老”(谜面是大过栋桡)是说四年闰历法超支越积越多,惊动了元级老符,将四年报闰,改为五年报闰。五年闰是易经历法所特有的,执行者是元级老符是谓老执,制成谜语便是老子。
李耳是履日,即元级筝,是岁余小日长成大日时穿的鞋,小日的脚一个平年长一个尺码,长够四年就能穿这支鞋了,便可入授时历加日置闰。
聃,耳字边说解易经解道德经用听,此字扣一个成语“耳濡目染”说的是染布的工艺流程,若要布色染的匀均须先将布湿透,这个过程为濡。濡布为什么用耳呢?因冷水很难将布湿透。水要先加温,加温到什么程度合适呢?染坊是土作坊,无温度计,便用听来测水温,水烧响即可。温度再高布反而不易湿透,这便是耳濡的由来。布湿透了再放染料,颜色染的到不到位当然是用视觉来观察,这便是目染。
老子很幽默,他要用耳朵来冉(染)。聃字音担,取自颐卦六四爻辞:“虎视眈眈”。谜底是和四担端,即将四个岁余之和,放在闰年的开头。担字在这里是北方俚语意未入字典,是筝弦,一根筝弦称一经又称一担,称经要加量词道,一道经,两道经,担本身是量词又是名词支撑乐弦的架称担子如二胡的担子。
冉字拆开是土日月三字的重叠字,土是一种天文观测仪器,用来测日影长度的竹竿子叫土圭,即易经中所说的“告公用圭”(谜底是校公用圭)校字南音俚语告音。日就是太阳日,月是白底格谜语,谜底是乐,公是平均太阳日,即标准时日,真太阳日是个变化值,有时大于24小时,有时小于24小时。
聃字构思是老子一绝,将易经的解法、易经的内容包括完全了。聃字是老子的注册商标,享有专利,为了一个人的名字专设一字,古今中外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道德经》就是道得经。即筝弦声道上得来的经。谜底还可以是到得经,倒得经,盗得经。为什么?等读完此书自然会明白透彻。
再说染布,即是冉布,布为颁布。冉是旭日东升的过程描述,冉冉升起徐徐上升之意。